肝癌是我国发病率第四和致死率第二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公众健康。在与之搏斗的岁月长河中,无数医生砥砺前行,精湛其技艺,创新其理念,拓展其方法,以不断进步的疗效予以患者更多希望。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第贰章
坦诚互信,病人的背后是一个家庭
“许多肝癌的患者有肝炎背景,我们不止关心他,还要关心他的家人是否有肝炎。病人看到后就对你非常信任,后面治疗的依从性也好,疗效也就上来了。”
在与患者相处时,周乐杜教授表示他最深切的体会就是当年母亲患病前后的心态改变。他指出关心疾病的本身没有错,但更要关心患病的人,患者的身后是家庭、社会,临床医生要关注患者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家庭成员健康和社会健康。在他记忆中,有这样两个故事,关于信任、关于家庭。
第一个故事是一位郴州的警察,家庭和睦,生活幸福。然而,他在40多岁时确诊了肝癌,对此非常恐惧。辗转来到周乐杜教授这里接受了腹腔镜微创手术,却在术后5个月左右复发;彼时尚无很好的药物可用,周乐杜教授只能再次手术,无奈术后不到3个月再次复发。短期频繁的复发让周乐杜教授感到沮丧,坦诚的向患者表示了自己的担忧与无奈。然而患者与他的家人对周乐杜教授充满信任,真诚希望周乐杜教授再做一次。在他们的鼓励下,周乐杜教授实施了第三次手术,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如今已有7年,患者依然健康的生活,也就是他,每年为周乐杜教授送时令水果表示感谢。是患者的信任,成就了周乐杜教授的信心,也成就了自己更好的生存。
第二个故事是一位单身妈妈,她的先生在车祸中意外去世,好不容易供养女儿日本留学归来,将要开启新的生活,却不幸患癌。周乐杜教授接诊时她已出现了肺转移,失去了手术机会,而当时一线的化疗效果并不太好。患者的女儿请求周乐杜教授尝试一切可能的方法去挽救妈妈,因为妈妈是她唯一的亲人了。正巧当时周乐杜教授正在开展原研仑伐替尼联合PD-1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数据,虽然还在临床试验阶段,但患者的女儿对周乐杜教授非常信任并愿意尝试新的方案。于是在2020年8月,患者开始接受原研仑伐替尼联合PD-1治疗,今年7影像学评估显示,患者实现了完全缓解(mRECIST),可疑病灶也完全坏死,并争取到了手术机会,进一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今,患者一家过的非常幸福。周乐杜教授坦言:“一位晚期肝癌患者,通过药物加手术治疗获得了完全治愈,生活质量非常高,对未来也充满了信心。如今,通过病人的信任和医疗技术的进步,晚期肝癌不再是不治之症,我想‘癌症之王’的帽子不久后定会摘掉。”
医患的坦诚互信的构建是有效的治疗的基础,如何赢得患者信任是国内外医生普遍面临的问题。周乐杜教授认为医生首先要相信病人,因为患者找医生是希望能治好疾病,是愿意相信、愿意配合治疗的;其次,医生要展示出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巧赢得患者的信任,医生的基本功、手术技巧、药物的应用都会不断增强医患对疾病治愈的信心,当中晚期肝癌患者随着治疗进行其症状不断缓解时,患者就会愈加对医生信任,甚至依赖,进而实现共赢。“从怀疑到相信、到依赖的过程,是医生最享受的过程。”